16 一月

眼科药物投资机会分析

image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过度用眼的现状,医改的深入,眼科药物市场将呈现“小领域,大发展”的趋势。国内眼科用药规模相对较小,用药领域的构成与国际市场也有显著差别,未来上升空间可期。无论是投资还是企业研究开发的方向上都提供了机会。

 

眼科用药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症可扩展性,企业一方面可以“老药新用”,降低药物开发的风险和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成熟产品进行合理的适应症拓展。

投资要点总结

 

  • 抗感染类眼科药物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主要是开发抗菌作用更强、抗菌谱更广的眼用制剂;随着一批专利药到期,仿制药开发和工艺创新也是抗感染眼科药的出路之一。

     

     

  • 白内障主要通过手术更换人工晶体来治愈,以苄达赖氨酸为代表的药物仅对早期白内障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且已是红海市场。

     

  • 在湿性黄斑变性药物市场已有成熟玩家,后来者除非在治疗效果或适应症方面有不俗表现,否者不易杀出一条血路;干性黄斑变性无针对性药物,新的治疗方法有望在该领域得到应用。

     

     

  • 在干眼症领域,患者多,市场大;国内外用药市场结构差异较大,国内主要是OTC类缓解药物而非治疗性处方药物,未来有望发生转变。

     

     

  • 青光眼领域,前列素类药物是当下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药物,而国内仅能生产拉坦前列素,具有生产该类药物能力的企业,在市场中分得一块大蛋糕;目前的药物主要是针对开角型,而闭角型面临“无药可医”的尴尬境地。

     

     

  • 翼状胬肉发病率高,患病人群广;早中期无治疗药物,晚期手术复发率高;急需新药的出现。

 

眼科疾病是发生在视觉系统,包括眼球及与其相关联的组织有关疾病。眼科疾病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影响视觉能力,严重的可致盲。基于眼部结构由外到内,眼科疾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眼外感染、干眼症、白内障、青光眼、黄斑退化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和翼状胬肉等。

 

全球眼科市场已经超过250亿美元,从用药病症来看,青光眼、视网膜疾病、抗感染、抗过敏、视疲劳的用药占了绝大部分。其中青光眼的治疗药物销售收入超过60亿美元;视网膜疾病的用药规模正在快速提高,以Eylea和Lucentis为代表的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的药物2015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40.89亿美元和35.8亿美元,迅速成为明星重磅品种。美国为全球最大的眼科用药市场,欧洲紧随其后,然后是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拉丁美洲作为眼科药物的新型市场,未来市场容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黄斑退化病变(AMD):很难再进入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全球工业发达国家中,导致老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中国现阶段每年约有30万新发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全面到来,以及手机LED屏幕高能蓝光对眼睛的直接影响,导致了眼晴黄斑区损伤程度的加速以及AMD病程的年轻化。

 

进入21世纪后,在全球药物研发管线的快速延伸下,多个新药获得批准进入AMD治疗市场,2012年在美国上市的阿伯西普2016年的销售额为51亿美元,2017年全球销售额59.29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37.02亿,增长11%;其他市场22.17亿,增长19%),该药已于2018年2月13日获得CFDA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成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2013年中国批准了国家一类创新药康柏西普(Conbercept)后,成为中国AMD药物领域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

 

未来趋势:1、抗体药物领域----新的作用靶点,例如PDGF。由于阿柏西普、雷珠单抗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产生耐药性,PDGF是独立于VEGF促进血管增生的信号通路,同样可以起到治疗相关眼病适应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与VEGF靶点药物同时使用有望减缓耐药性的发生。2、新的治疗方法,例如干细胞和基因治疗,但是在治疗技术革新方面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干眼症:处方药替代OTC

干眼症又称为角结膜干燥症,是由于泪腺分泌不稳定导致没有足够量的泪液和眼表损害,致使眼部出现多种症状,如炎症、疼痛、发红、发痒的一类疾病。全球范围内,干眼的患病率在7%~34%之间。干眼在我国的发病率与亚洲其他国家类似,较欧美国家高,其发生率约在21%~30%之间。

 

2016年全球干眼症用药制剂出厂金额为36.76亿美元,同比增长11%。美国是目前干眼症药物最大的市场,制剂出场额达19.16亿美元。在亚太地区,日本的干眼症用药市场是最大的,为3.65亿美元,韩国和中国分列二三位,额度为1.31亿美元、9200万美元,增速分别为8%、13%。

 

目前干眼症用药不能治疗病因,只是减轻、缓和症状,很多产品为OTC产品,大多数产品通常含有用来复制自然泪液的高分子聚合物、盐等。整个干眼症用药市场是处于一个垄断的状态,销售前十的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进70%的份额,而单个艾尔建公司就占据了市场的53.2%。

 

 

统计目前国内临床上用于干眼症的品种,约有14个,这些产品为:1.玻璃酸钠滴眼液(透明质酸钠滴眼剂);2.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3.聚乙烯醇滴眼液;4.聚乙二醇滴眼液;5.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6.复方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7.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8.复方右旋糖酐70滴眼液(含右旋糖酐70与羟丙甲纤维素E4M);9.右旋糖酐70甘油滴眼液(含右旋糖酐70、羟丙甲纤维素60RT4000和甘油);10.右旋糖酐70滴眼液;11.卡波姆眼用凝胶、卡波姆滴眼液;12.羟糖甘滴眼液;13.氯化钠滴眼液;14.复方氯化钠滴眼液。

 

目前,在国内干眼综合征治疗药物市场角逐的外资公司主要是德国EUSAN GmbH、德国博士曼、眼力健(Allergan)、爱尔康(Alcon)和日本参天等8家,国内制药厂商已有45家,珠海联邦、浙江尖峰、湖北远大天天明、齐鲁制药、山东博士伦福瑞达、沈阳兴齐、武汉五景、江西珍视明等厂商竞争相当激烈。

 

未来趋势:目前在我国干眼的治疗是以玻璃酸钠为代表的人工泪液为主,占整个干眼症药物市场的半壁江山。该类产品大多仅能缓解干眼的症状,而不能从病因着手,达到治疗效果,类似“安慰剂”的作用。干眼症药物企业的管理者认为:目前国人对干眼症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般不会因为轻度干眼症去医院就医,而是会自己根据常识去药店买药治疗,玻璃酸钠类的药物是OCT产品,正好贴合了患者的需求;环孢素等治疗药物是处方药,这就限制了该类药物的市场。

 

国内企业生产的药物主要是润滑剂/人工泪液类干眼症药物,同时以环孢素为代表的治疗性药物已开始了国内的仿制之路,未来有望实现与国际一致的用药结构。随着干眼症患者的增多,用药市场也显示着巨大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眼力健(Allergan)公司的重磅产品Restasis,也是一个三改产品(改剂型、改适应症、改给药途径)。可以看出,三改产品有其独特的优势:安全性高、研发时间短、研发费用低、专利保护期长。而且,三改产品并不影响其成为最畅销的药物。2018年Restasis专利到期。

 

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无药可医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能全部丧失而致失明。作为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青光眼的致盲性仅次于白内障,总人群发病率为1%,45岁以后为2%,具有致盲性、不可逆、发病隐匿等特点。

 

 

 

目前我国青光眼发病率为1%左右(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12%-1.64%),推算国内的青光眼患者达1386万,占全球的近20%。目前我国的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几乎各站一半,由于开角型首选药物,而闭角型青光眼不像白内障那样可以通过手术获得良好的治疗,面临高复发风险,术后需要药物持续控制;所以近8年来,我国青光眼用药市场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2%,远高于其他药物的市场增长率。

 

当前国内仍然是爱尔康、眼力健、辉瑞、大冢制药等外资企业占据青光眼药物近80%的市场。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等在国内企业中表现较好。

 

青光眼用药TOP 10药物分别是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布林佐胺、溴莫尼定、卡替洛尔、贝美前列素、拉坦噻吗、醋甲唑胺、左布诺洛尔、硝酸毛果芸香碱。品种方面,由于前列素类药物是最强效的降眼压药物且副作用最小,成为青光眼治疗市场中的重要品种,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青光眼药物。2016年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等前列素类药物占据整个青光眼药物市场超过40%。

 

值得一提的是,拉坦前列素是目前唯一一个实现国产化的抗青光眼前列腺素滴眼剂,2016年拉坦前列素市场达到3800万元,目前有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等国内生产厂家,各占到整体市场的18.36%、7.01%、0.33%。

 

 

 

眼外感染:红海竞争

由于用眼卫生教育的缺失,中国成为角膜炎、结膜炎的高发区,而且绝大多数都属于感染性疾病。抗感染眼科外用药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眼科用药类别之一。

 

抗感染滴眼液用药基于化学成可分为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磺胺类、抗病毒类、四环素类和中成药类等类别。喹诺酮类滴眼剂对眼睑炎、麦粒肿、泪囊炎、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术后感染有着较好的疗效,已成为眼科治疗药物里的里程碑式的品种,喹诺酮类药物在市场处于重要地位,在喹诺酮类滴眼液产品中,主要代表性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氧氟沙星滴眼液,这两类药物在抗感染滴眼液市场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眼部抗感染药物虽然在眼科药物市场中占比在20%左右,随着其他眼科用药市场的崛起,该比例呈下降趋势;近年来眼部抗感染药物市场的增速在8%左右,明显低于眼科药物的市场近20%的增长;眼部抗感染药物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市场竞争激烈,且新型抗生素的开发进入瓶颈期。

 

白内障领域:晚期药物匮乏

我国白内障的理论风险患病人群高达1.4亿,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深,这一数字将继续升高,白内障患者市场巨大。由于换晶体是白内障复明的唯一途径,白内障的手术治疗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之下,传统的白内障药物治疗市场呈现出下滑的局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药物市场规模达20亿左右。药物主要用于早期白内障,仅具有预防和缓解作用,不能治愈,因此有待挖掘具有治愈效果的新药。

 

 

目前市场上的白内障药物主要包括苄达赖氨酸、谷胱甘肽、吡诺克辛、氨碘肽和法可林等,这五个药物占据了白内障药物市场98%以上的比重。国内白内障药物的代表--莎普爱思滴眼液的主要成分就是苄达赖氨酸, 由于莎普爱思滴眼液的有效成分是苄达赖氨酸,其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在预防和缓解白内障方面是有一定疗效的,只是莎普爱思在市场宣传时有意夸大了治疗效果

 

总之,白内障治疗,手术为主,药物为辅。早期缓解药物竞争激励,晚期治疗药物严重匮乏。

 

翼状胬肉:手术为主,缺乏标签药物

翼状胬肉是局部的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异常增生以致侵入角膜表面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结膜受到慢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可单眼或者双眼同时发病。翼状胬肉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进展型:胬肉的颈部宽大,新生血管多,充血,肥厚,体部呈三角形向两侧伸展,头部明显隆起,长入黑眼珠表面,甚至遮挡瞳孔。(2)静止型:胬肉长到黑眼珠边缘上就停止了,它不充血,微红色,头部扁平,颈及体部较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不自行消退。

 

目前全球的发病率高达10.2%,约有7亿患者;中国的发病率为9.84%,现阶段有近1亿患者。该疾病主要与紫外照射、长期暴露于风沙环境相关,具有地域、职业聚集特点。业内医生反应:翼状胬肉患者大多数是早中期,占比约90%,发展到后期的只有10%,一般早中期都会发展为晚期,但是发展的时间长短会因人而异。目前针对早中期并没有治疗方法,只能等到后期做手术,市场上急需针对早中期治疗作用的药物。

 

目前翼状胬肉主要有以下几种治疗药物:(1)抗炎药物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能稳定细胞溶酶体膜,抑制免疫反应,并且能抑制成纤维细胞DNA合成,使细胞核固缩,防止胬肉术后复发。非甾体抗炎药(NSAID)能选择性切断花生四烯酸代谢,阻断前列腺素E(PGE)的合成,发挥抗炎镇痛作用,抑制翼状胬肉浸润发展,避免激素类药物引起的高眼压等不良反应。(2)抗代谢药物治疗。局部使用丝裂霉素(MMC)、平阳霉素、争光霉素、5-氟尿嘧啶等抗代谢药物可抑制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阻止新生血管侵入角膜,抑制纤维组织增生,降低术后复发率。MMC 作用于增生期及静止期细胞,可选择性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但存在延缓角结膜上皮修复、角巩膜溶解等并发症。5- 氟尿嘧啶(5-FU)是较安全的纤维组织抑制剂,能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干扰DNA的合成,仅对增生细胞有毒性作用。

 

根据走访业内医生发现:目前联合抗代谢药物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因为会引起巩膜溶解,穿孔或者溃疡,目前只是术后使用消炎药,没有什么其他较好的药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