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3 巅峰对话:从医疗、体育投资看大健康产业发展逻辑
2016年11月23日,由凤凰网主办、投中信息联合主办的“2016年度华人经济人物盛典”创变新声巡讲-杭州站”在杭州市滨江区,美丽的白马湖畔拉开序幕。
“巅峰对话:大健康产业发展逻辑”环节,著名商业观察家、央视财经评论员陆新之,与青鸟体育董事长卞光明及华医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就如何掘金大健康产业展开讨论。
以下为《投资中国网》整理的精彩观点分享:
体育创业高门槛 三方面考核创业者
陆新之:大家都听了卞总讲的青鸟宏图大业,你们也要并购。卞总现在是青鸟体育董事长兼操盘手,其实他原来是一个VC投资人,他变成经理人的过程还是很有趣的。首先问一个问题,你除了培训教练,收购也做的风生水起,对中国的医疗资本发展怎么看?
卞光明:从我内心角度不希望中国的医疗资本发展得很好,因为前两天国家体育总局做了一个预测,如果你投1块钱在健身上,可以省7块钱在医药上。所以,我觉得从国家层面讲,国家在医疗方面浪费很严重,花了很多钱在上面。
刘总以后可以投一点在健身行业、体育行业,少投一点在医药行业,吃多了药对人没有好处,另外也浪费钱。
陆新之:现在所谓的医疗资本还包括健康管理,跟你这个有关。医疗医药不是光是药,不光是器材,还有整套现场管理的理念,跟你还是能续上的,这也是主办方专门把你俩放在一起的原因。
刘云:某种程度上卞总讲的是对的,对于健康来说,本身医学上讲究治未病,在我们还没有病的时候就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健身等。这是第一步,医疗就像陆老师讲的,不完全是药品和器械,不是说一定去医院,其实还有很多方式方法、理念等,这也是作为医药投资人要给很多行业人士、行外人士讲的事情。
卞光明:刘总,开个玩笑!刚刚陆老师问我们还有哪些标的在做,回到正题上,我们最近收购了一家体育培训公司,每年为健身房提供私教。另外,我们看中它背后的会员。其实我们已经收购了几个项目,和大家报告一下。我们收购了一家体育赛事的经经纪公司,叫阿曼达体育。体育经纪一直也是我们比较看好的,它主要是做赛事的广告、经纪人业务,而且门槛极高的。
大家都听过万达体育,当年收购的第一个项目收购的是瑞士银方,银方就是做体育的经纪,有世界杯的体育、冬奥会的体育,这是高门槛的,银方一年为瑞士带来1万亿欧元的收益。
陆新之:我认识很多《体坛周报》的人出来创业,一个是开个公众号,另外一个朋友专做体育资源、赛事资源,往高端走,专门跑德国、欧洲,那个才是真正的体育健康产业里最赚钱的东西,跟你说的差不多。青鸟是不是太老师了,我们干的都是最简单2C的活。我好多朋友是做跑步活动的、赛事的,就更苦了,公司估值已经到一亿了,业绩才几千块钱,怎么活,没有人肯接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你愿意救他们吗?
卞光明:感谢陆老师的问题,陆老师一看是体育专业研究比较深,问题还是比较尖锐的。
三个观点。一是我的商业触角,未来并购的方向在哪儿。第一是体育经纪;第二,我现在也收购一家路跑公司,排名第一的路跑公司,旗下有10万跑者。沿着刚才说的高净值人群,只要有高净值人群,有流量入口,我们都是并购的。未来整合到线上平台中,我们现在也有一个线上平台。其他只要在细分行业做到第一名,一定有合作机会。而且人群是相对来说比较高端一点,我认为滑雪、高尔夫、击剑,一个剑道放不了三个台球桌,剑道是很窄的,也就几米长,但是整个击剑服装一套是好几万块钱。从投资人角度讲要讲究投资回报,我们也不是慈善家,肯定要找一些能挣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很多人都问我,体育创业机会在哪儿?从我个人而言,体育创业的门槛是非常高的,我只投老炮儿企业,就是90后的年轻人基本上不投。阿曼达体育创始人是以前CBA的总裁,61岁。当年他把CBA一手带起来,北京首钢队、易建联,当年都是他培养起来的,他在这个行业非常有经验。光猪圈的创始人是40多岁,做体育20多年。
我认为整个创业企业估值过于虚高,要回归创业的本质,你必须要对商业的东西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成功。我就不相信一个大学生刚毕业,只有一个想法,什么都没有做过就能成功,非常艰难。包括我,有非常强的实体操盘经验,接手青鸟之后,到今年青鸟营业额才能翻倍。你刚才讲苦逼的人是有的,他还没有积累到那个程度,没有爆发的程度。创业其实就是一个人把自身积累的资源有个爆发的过程,我认为过去积累得越多,创业的成功性越强,这需要时间的积累。
所以整个体育产业,刚才讲的第一,得有人脉资源,有政府人脉;还要有市场企业家人脉,还要有资本的人脉,这是很重要的。第二,对自己的项目有非常强的认识。第三,有非常强的管理能力。从这三方面考核创业者,其实很多创业者是不合格的。
做医疗要有公益之心
陆新之:华医资本刘总讲一下,你刚才谈到了海外合作,有这方面的思路。大家都知道医疗已经红了两年,好多人在关注。天使轮很多,A轮也很多,但到B轮基本没有人接盘。在座有人还觉得这个行业如此巨大,是风口的,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跟他们说的?
刘云:对于医疗来说,无论是资本,还是创业者,不能绕开它的本质。做这个行业的本质,对资本来说需要非常强的时间,跟投机市场不太一样。
这是第一点,在我开始做医疗投资的时候,做医疗投资一定要有一颗公益之心。当时我说了一句话,让很多LP非常的不感冒。我说医疗投资投对了是收益,投错了是公益。回到本质上来说,对于医疗来说包括陆老师也说到了,其它一些行业、上市公司,特别是地产的,这真的是眼下的情况。因为医疗并购是我们很大的一块主业,有很多上市公司负责并购部门的老大,经常跟我私下说,我们目前很明确,公司战略要明确。第一是地产,是主业,是基础。未来要发展第二行业,就是医疗,医疗是第二大行业。而且开口就是500亿以上的规模,我认为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激进的一面。如果纯粹从一个地产商角度直接介入到医疗,需要非常长时间的准备。不是资本的准备,不是商业模式准备,更多是一种心态准备。你要做好长期布局,你要做好这么一种对于医疗理解的准备。
从资本程度上来说都是一样的,如果从经营方面,包括对于这份事业的等待来说,其实是不一样的,这是需要非常长时间回报的行业。
陆新之:长到什么时候?一年两年?
刘云:我前面已经举过几个例子,即使国家出台一些政策,但我们能够享受政策红利的时间点可能就是在五年之后。
我记得前两个礼拜有一家资本做其它行业的,做得蛮大的,之前不是做医疗行业的,目前想布局医疗行业,所以过来跟我们交流。我问他,新的的基金存续期是多长时间,他说28年。我说非常羡慕你,但是这28年是不是国外的,你们国外募的美元基金,他说是的。我说一定的,对于中国来说不要说28年,中国LP三年都是长的。即使已经落地的政策,真正能够享受政策红利是在五年之后,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个就是行业的规律。你如果没有很长时间的心理准备,投资医疗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卞光明:我在前年的时候和两个奥运冠军创立投资机构,我们成立一个冠军VC,主要投体育产业,一直在投。刚刚对刘总谈得资本回报预期,我是非常有感受的。之前我们几个凑了2500万,开始投天使,我们认为体育产业的春天来了,开始投天使。很快我们把5000万投的差不多了,很谨慎的投了7个项目,整体回报率是不错的。到二期经营的时候就遇到这个问题了,我们不能老拿自己钱干,就开始募资。正好找我们想做LP的人还是不少的,包括朋友介绍,机构投资人找上门来。我就发现刘总讲的,我深有体会,中国的LP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浮躁一点。恨不得1+1,2+1,要求你给他一个很好的回报。我说2+1,自己都退不出来。
自己做企业,要求战略投资人,长期的投资,因为做实业真的没有那么快。在台下也和张总聊了,他说接手青鸟之后大概要花出多少年才能走出北京拓展,我说需要两年时间。他说要两年啊,一般互联网三个月就恨不得攻遍全国35大城市了。我说不一样,要建团队,在北京自己十几家店还没有弄清楚,一定要在北京搞个50家店左右,守住北京阵地再走出去,到别的城市攻打,或者去拓展。第一年,我守。第二年,我磨好了再去攻,大概需要两年。两年期间整个营收模式发展还是不错的,青鸟体育一个多亿营收,一两千万利润。明年利润再翻一番,后年再翻一番,我们定下两年,主要是在北京。
从内心深处我不希望中国人更多走向医院。我们自己定位的占据,一个是快乐,娱乐,青鸟体育现在和一些电影公司合作电影,包括年底还有喜剧方面电影的联合出品,我们一直让大家开心起来。
基本概念是医疗健康。健身是预防的,上医是治未病之病,下医是以病治病,其实我们是一个产业链上下游。我希望更多人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投入在未病治病上,上医方面。
体育行业将出现平台型公司
陆新之:现在好多人在跑马拉松,消费能力也可以,但是有人说这不靠谱,这个热潮你怎么看?
卞光明:马拉松目前的热潮,最早演讲的时候说了,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大家一定会关注身体。跑步是最方便的运动,不需要时间,不需要空间的限制。我穿上跑步鞋就可以跑,随便跑。
我本人也非常喜欢跑步,我认为跑步热潮随着中国经济压力,每个人经济的压力,和中国人有钱的趋势,跑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最近收购了一家跑团,它旗下有10万跑友,我们也看中这个市场。马拉松没有问题的,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消费者需求,他才有供给。马拉松从刚开始的十几家,一年十几个赛事。最早我在北京马拉松,也是市场开发部的主要操盘手之一。现在北京马拉松都要找关系报名,现在已经摇号了。今年听说全国有147个马拉松,明年估计有300多个。其实有需求之后,你开马拉松没有人来跑也不行。
跑个马拉松要机票、酒店,来回请假,时间方面的东西,这个人群是有价值的。我认为马拉松这一块没有太大问题,未来也是创业可以考虑的方向。
陆新之:现在你希望有哪些项目最希望投资的,或者在产业链上还缺的,有没有这一类的?
卞光明:比如线下有这么多人群,线上有很多指导的,我们希望一种技术,一种链接,把大家链接在一起,具体哪种技术不重要。
从我自身层面来讲,我还是在埋头种地的阶段,埋头挖地基的阶段。我的逻辑如果要盖高楼,把地基挖得更深一点。你天天叫嚣着自己创业做到100亿市值,地基打不牢不行。当地基打好之后,我盖了楼,怎么盖,还是比较轻松一点。
刘云:对医疗来说一定是线上基础,互联网+只是一个语言,一个工具,一个平台,未来所有企业都是互联网医疗的企业,但这仅仅是一个工具,一个语言而已,它不是一个模式。
卞光明:最后补充一条,其实我们还是在整个体育圈选择了非常窄的入口。我认为投资人刀口要窄,窄的入口就是健身人群。未来的收购、并购,包括技术的研发,还是满足健身人群不断涌现的需要,尤其个性化的需要,所以我未来还是希望从技术上,比如像陆总这样,刘总这样想健身,但是每天只有半个小时时间健身。
比如说你时间很少,半个小时,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通过新的器材,迅速达到同样的效果,让这种忙碌的商业人士达到一个好的效果,这是技术上,从技术上,从产品上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需要。
另外,青鸟体育,整个体育产业一定会出现一个平台型的公司,这是我个人的预测。3万亿的健身休闲产业,它需要一个平台型的公司。而我们从高净值会员到私教,到教练,从我个人讲,今天在座很多朋友都过来,我也希望有机会和大家能够合作。
陆新之:大家一听互联网医疗就不投了,到底还有什么项目你会投?
刘云:关于医疗的投资机会,我前面有提到过一部分。对于互联网来讲,我前面已经表达了观点。对于整个医疗业态来说,我一直认为其实是有很多机会的。这种机会一定是要根深蒂固,要有基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会带来模式创新,你要指望一个Idea,一个模式能改变医疗,这是不可能的事。对医疗投资,我们看中的投资逻辑是技术创新基础上的模式创新。
解决诊疗、诊断问题才是医疗创投核心
陆新之: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这个事情在近期之内会解决吗?
刘云:一段时间内很难解决,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刚刚出来的时候有那种网上帮你挂号的,这样的话你就不用去医院排队了。很多人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创新的商业模式,它会改变医疗,它会解决我们看病难的问题。但是你会发现所有的网上挂号,你想挂的号都挂不到,所以还是本质。
本质的问题,整个医疗资源是稀缺的,这个稀缺不能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所谓模式创新的方式去改变的。改变医疗不是通过APP,你不用去医院排队,只要去网上挂号就可以。但本身号就不够,没有专家号,这是一个现实,这样的解决方案解决不了医疗的本质。
包括还有很多,目前很多医院都接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你看起来还蛮有意思的,但实际上真正去使用一段时间观察,发现这个都是在医疗的外围。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医疗的中心,诊断和治疗。医疗的核心是诊疗、诊断。你去解决一些挂号,外围排队的事情,支付的问题,这本来就不是问题。
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都说我要改变医疗,但是我会问他有没有去医院真真正正看过一次病。你去医院看病,哪个环节是最费时间的,是排队挂号吗,是付费吗,还是你跟医生交流呢。你去医院排队付费之后去看病,医生通常会问你几个问题,也许就看你一眼。
你根本没有机会回答第二句话,他会开一大堆单子,让你去化验,去做B超。然后你就拿着单子付费,去B超门口等。
在绝大部分的大城市,北京、上海,百分之一千,你当天是不可能做B超检查的,你要预约,再一天来继续做B超检查。做完B超检查之后,你再回到医生那边,把B超报告给他看,检查报告给他看,他照样还是一分钟的时间解决好处方,拿药就好了。真正医疗环节不在于说你挂号支付环节,而是站在真正诊断治疗环节,诊断的环节。
比如做B超检查,你是需要等,需要预约的,本身医院资源是不够的,不匹配的,再怎么用互联网工具创新也是不行。
改变医疗的根本问题是提高效率,临床效率。比如你做B超,门口排了很多人,当天不能做。要两天之后,三天之后才能来看,还是算快了。
我们在思考会不会有这么一种模式,我不要让B超医生做B超。
陆新之:用机器来解决人!
刘云:对,有一些创新的技术,这些技术是人工智能的。首先这个手法不需要通过人,原来是一个探头来扫描,根据我的经验去看影像。现在不需要,现在就用平板扫描,柔性图像扫描,从左扫到右。
这个图像是三维的,不需要B超科医生扫描,第一是护士来扫描。扫过来后,整个图像影像是通过后台人工智能来识别,少部分才有阳性的可能性,大部分是阴性结果,少部分的才需要B超医生看。
原来你去医院排队看B超,可能一天,现在不需要了,一天只需要看10个,这个才是效率,真正改变医疗本质问题,提高效率。
陆新之:这样的项目我们投的多吗,啥时候能见效?
刘云:快了。我提到最关键的一点,提高效率的解决方案,一定是有这样的市场需求,特别适合中国医疗市场。有需求才有机会,这是从投资逻辑上,创业逻辑上的关系。而不是说你要去做一些支付。
目前来说,就像我演讲开篇时说,目前是整个医疗行业最好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时间点是有整个宏观的环境,整个经济的状况。有太多的资本在追逐医疗,我认为至少中短期对这个行业是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我们有太多的创业项目,太多的创新技术出来,所以目前在国内并不缺少医疗从业者和创业者。
我记得去年大概收到1500多份医疗VP,这只是我收到的,我回复的1200份,百分之七八十有回复。
这里有大量想要从事医疗,想要在这个行业里进行一些改变的追梦者,我发现很多,我觉得这个行业真的是到了这个时间,这是非常好的机会。至少中短期是很好的机会,有资本的助力。
第二,关于海外这一块,如果真的国内项目不够,海外有非常多优秀的医疗项目。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很富裕。中国的资本去全球买买买,包括医疗也是,全球买买买,这个不是一个好的东西。中国的买家出手不眨眼睛,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太富裕了,中国资本市场PE高出很多倍,这个钱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赚回来,有很高的回报。这个现象不管它,至少对于医疗来说,海外这一块一定是中国资产可以关注的。
我补充一点,其实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前面说了要有敬畏之心。做医疗行业还是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之前做医疗投资的投资人士,大部分都不是做医疗的,而是做其它行业,做金融的。后面看到这个行业比较好,涉足进来。我一直希望和同行交流,如果您在这个行业里淘金是很好的事情。但你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因为你特别作为私募基金投资人,有很多投资人觉得在很多行业呼风唤雨,可以让创始人听我的意见,可以让很多创业者听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个模式是正确的,对的,也许你投过一些项目,很有经验。
提问:一般国内医疗项目周期都比较长,国内基金存续期在五到七年,或者三到五年,你们正常投一个研发项目可能要做一、二期、三期,长时间的项目怎么来做?
刘云:从基金管理人来说,当然希望时间越长越好。不是因为收管理费,而是这个时间很长,如果能够陪伴一家企业到一定阶段,实现退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退出路径还是以IPO为主,IPO时间会非常长,整个通路并没有开通。如果一个项目相对早期的时候介入,等到它IPO的时候,我觉得十年还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如果基金的存续期能够在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对医疗行业投资是非常有优势的。
但是在中国目前投资习惯上,很难做到十年以上存续期的医疗基金。有短的,有三年,五年,但并不是说基金短不会投医疗。基金短有基金短的投法,对我们来说有不同期的基金。如果真的你的早期项目发展非常好,三年之后,五年之后,可以做调配。早期基金可以退出来,后面基金可以继续接力,这是一种方式。
另外,我有一些退出经验,但是仅限于某有几个特征的细分领域。比方说对于那些有非常高壁垒技术的医疗项目,它本身可能是“千人计划”回来的,国际最领先的技术之一。他在中国创业,这个技术的壁垒非常高,你要投,投不了。你要去copy它,copy不了。等到它下一轮投资时,我是前一轮投资者,很多跟投方想跟头项目,但没有份额了,因为它不是互联网项目,这一轮就要融4000万,不需要烧钱。怎么办呢,你可以进行部分转让。如果你做平台项目,做互联网项目就完全没有这种方式,没有退出可能性,只能等它IPO。
两种方式,都可以操作。
来源:投资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