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八月

2016/08/16 一线投资人亲身解读:移动医疗投资到底是遍地黄金还是布满地雷?

image

2016年8月,由投中信息、《投资中国网》举办的“2016年中国投资年会.深圳”在深圳香格里拉酒店举行。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逐步深入,政府鼓励大力发展私募行业。私募股权机构也在优化投资策略、增加退出路径等 诸多方式推动行业创新。如何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产业体制改革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大会讨论。在名为《医疗及健康服务专场》的议题讨论中,仙瞳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牧龙、中兴和创合伙人刘明宇、红杉资本中国合伙人陈鹏辉、华盖资本创始人徐小林、云锋基金合伙人骆怡天、华医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和创丰资本合伙人张可等7位嘉宾就“移动医疗的投资到底是遍地黄金还是布满地雷”、“移动医疗的未来格局是什么样子”和“医疗领域的资金会流向哪里”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下为现场实录:

主持人:互联网医疗加速崛起,医疗行业内传统痛点比如政策门槛、医疗保险以及医患关系等等仍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业者如何进入医疗行业?有效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对于投资机构来说,这个行业未来的走势又将如何判断?

我们第一个话题是关于医疗改革,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个是创业者怎么创业,第二个是投资者如何做投资。这个问题请中兴和创的刘总跟大家做一下分享。

刘明宇:我们中兴和创这个基金,所有的合伙人和投资经理都是在实业里面出来的,没有一个例外。所以我们对政策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我们这么多年经历过很多类似的事件,奶粉、06、07年的那拨整改。我觉得现在医疗器械里面大的生物医药行业里面,医改稍微大一点。我刚才听到讲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研究了半天,很沮丧地发现其实我们投的都还是硬碰硬的项目,很多都是靠技术创新去完成的差异化。我们这两天看奥运会的比较多,可能医疗这个行业跟其他的不太一样,我们基本上总结下来没有太多的惊喜,但是也没有太大的失望,基本上比较稳的。所以就像奥运会里面的长跑一样,靠模式的创新,可能一开始会有暂时的领先,但长期来看还是靠综合实力。

所以我们给创业者的建议也好、我们自己的选择也好,我们首先看门槛,不管是技术门槛还是注册门槛。第二就是深圳的企业和北方和长三角的企业比,我们靠的是执行力,我们选的时候也要看执行力,能落地、接地气,有的企业最后赚到大钱都没有办法给自己总结出几个优点,但事实上就成了。我们选了执行力这块。第三还是要有很强的市场营运能力,就是市场运作包括了对政策、对趋势、对技术的解读,还有综合能力。基本就这些。

陈鹏辉:精准医疗过去一两年成为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我记得两三年前是移动医疗比较火,最近这两年是精准医疗比较火,因为它比较火,所以我们看到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精准医疗的公司,不管是做基因测序的还是做靶向药的还是做细胞治疗的,非常火热。刚才刘总也说到,魏泽西事件一出,细胞治疗行业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我觉得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是两个观点,第一我们相信精准医疗是一个比较长期的代表着医疗和医学风向发展和变革的趋势。第二作为一个投资机构,我们也经常在想,一定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市场上这些精准医疗的公司,我把它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创新驱动的,第二类是营销能力驱动的,第三类完全是概念驱动的。

第一类真正的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精准医疗公司,说实话在中国其实并不太多。在中国当然一个医疗公司要成功大家也知道并不完全靠技术。销售、营销、政府关系也很重要。所以有第二类公司,以营销驱动的同时有一定的技术能力的,这类公司说实话也不是很多。大量的我们看到是第三类,因为概念比较火,所以大量的资本也好、大量的创业者也好涌入了精准医疗的行业,光是一个CTDNA行业,可能就有几十家、上百家在竞争。所以作为一个投资机构也好、作为一个创业者也好,我觉得在看清楚精准医疗长期趋势的同时,对精准医疗的短期或者说是目前的行业的现象,我觉得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移动医疗的投资到底是遍地黄金还是布满地雷?

主持人(刘牧龙):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市场比较火热的移动医疗。第一个问题我想问得比较刺激一些,这个问题交给许小林许总,您认为移动医疗的投资到底是遍地黄金呢还是布满地雷?

许小林:这个题目我知道是刘总想问的,因为刚好有个记者采访我,今天这个文章刚发出来,他们刚才在群里面笑话我,说我一不小心成了网红,因为我不是专业出身,所以记者采访我时我说我从06年开始做医疗投资,今年正好将近第十个年头,07年年底我从香港开始专注做医疗投资。我说以我近十年的医疗投资的经验来看,我觉得这个行当里面并不像大家看的这么热。其实如果你是专注在医疗投资里面,你会感觉要投一个好项目是非常难的,第二,遍地都是陷阱,在医疗这个领域里面陷阱还是非常多的。结果这个文章发出去以后,有人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说谁认识华盖资本的许小林,有人介绍说我认识他,然后徐老师刚才在微信里跟我聊了两天,说要回北京拜访我,说我对医疗行业的关于雷区,关于医疗行业有风线的表述,他个人比较认同。

我想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台上的这几位同行,我是移动医疗投得很少的,我投得比较多的像生物医药、器械比较多,移动医疗投得最少。之所以投得最少,是因为这几年这个行当的很多公司看下来,确实估值在增长,但是商业模式没有形成。包括我们投了一个医疗电商,还投了一个O2O做线上线下按摩的,我觉得它的盈利模式都没有最终跑出来。但是现在市场给它的热点有点过度了,现在很多公司的估值在20亿美金左右,我觉得按它的医疗属性来看根本不值这个钱。所以我提醒大家应该还是要冷静一点。待会儿我再回应一下关于医改的问题。

移动医疗的未来格局是什么样子?

主持人(刘牧龙):谢谢许总的分享。下面的环节我想问一下云锋基金的骆总。你展望一下,移动医疗未来的格局大概是什么样子?

骆怡天: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云锋基金负责医疗投资的骆怡天。云锋两个字,是由两位业界的比较热的人物2010年成立的基金,也比较年轻,我们现在旗下管理的基金规模差不多是300亿人民币,其中1/3是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在医疗这块的布局主要是三大板块: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除此之外,我们在医疗服务领域也有一些布局。

移动医疗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行业,因为它跨两大领域:既跨TMT也跨医疗。云锋基金正好有TMT的团队也有医疗的团队,所以我们看这个领域相对来说会更加辩证一些。当然反过来我们在这个领域不同的商业模式,我们也尝试过。投过不少。当然可能没有红杉资本投的那么多,但是也不算特别的少。

其实移动医疗在过去几年像凯文说的非常的火、非常的热,基本可以看到不管是从切入点来看还是从商业模式来看,每个领域都有十几家到几十家的企业甚至更多。这两年,基本上可以看到已经七七八八的每个领域就剩那么一两家,行业现在已经从一个过热的状态进入到行业周期比较往下走的位置。

商业模式上,如果硬要说我们看好哪个、不看好哪个,我觉得现在有为时过早,因为大家如果看美国在移动医疗领域比中国成熟很多,但是美国的今天也没有人说哪家公司一定能跑出来,或者哪家公司一定能做得非常好,因为它有很多TMT的基因在里面,它一直处在变化的状态。所以今天可能做得不错,一年两年以后业态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变化,都会催生不同的结果。可能我们现在针对医生服务的会多一些,从过去历史数据表明,他们做得都还不错,这个群体比较封闭,这个群体的需求也比较高,市场更是不平衡的,轨道也是在他们身上,怎么能够更好地服务和运用好医生的资源是大家很看重的一个问题。纯2C的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因为移动医疗的一个问题或者说它的用户的流量没有传统消费那么高,比如我们每天都会用点评在网上买吃的,但是我们不会在网上看病,所以没有这个需求,所以2C端难做一些。

但是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面,从我们医疗团队我们更关注线上线下的结合,讲O2O也好,或者讲别的也好,因为最终资源是要落地的。举两个简单的例子,第一我们之前投过一家做POCT的公司,我们云锋是控股型的投资,我们持有80%的股权。一般来说到此为止,但是因为我们有一些互联网医疗的基因,有些TMT的基因,所以我们又干了一件事情,我们发现现在的家用端,做POCT的检测比如血糖或者其他的血压检测一般都是以定性为主,我们利用线下的技术平台把定量的引到线下,我们可以检出它的怀孕周期在什么位置,如果我今天或者明天怀孕的概率是大概在什么样的范围之内,商业模式上既可以帮助大家避孕也可以帮助大家受孕。像这样的模式我们把线上线下APP结合起来。

另外从数据收集的例子,可能大家也关注到爱康国宾的消息,中国一共有1.5亿人群每年定期做体检,我们掌握这样的数据在线下的资源跟线上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就相对更有优势。大概就是这样。谢谢!

医疗领域的资金会流向哪里?

主持人(刘牧龙):谢谢骆总的交流,稍微总结一下,移动医疗来自于一个梦想,在互联网行业,我们看到像阿里、腾讯、谷歌、Facebook市值上巨无霸企业在医疗和医药上也有这个梦想,不过它是运营出来的,所以可以理解。但是医疗毕竟是医疗,他和日常生活的消费、服务不一样,所以在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我想作为专业人士还是要非常慎重的。

回到其他的话题,现在移动医疗明显地过热,资金量也过度地集中在这个领域。这些资金会往哪儿去?第二就是中国的药企其实规模相对来讲,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药企要小很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刘云:台上像陈鹏辉总是属于VC1.0的代表,原来是大的机构医疗投资是红杉资本、IDG这些机构,我们最早是从他们的医疗团队里面分出来的,所谓医疗VC1.0,目前还在我们这个圈子里面是主流的。

主持人(刘牧龙):1.0听起来有点过时的意思?

刘云:听我讲完,像两位刘总,包括张总也是,我们是作为VC2.0,2.0不是比1.0要先进,而是脱离了1.0,我们自立门户,我相信也是在最近一两年时间有VC2.0出现,这是目前VC行业的主流发展历史。我们称自己为VC0.5,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VC1.0,也没有经历过自立门户,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纯粹产业出身,我们创始团队原来是外企在研发的高管出来的,创立华医资本,所以我们是0.5,今天场上有1.0、2.0、0.5,也许还有1.5,但至少都比0.5要好。把医疗的创投机构在中国的一些发展历史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华医资本其实名字里有个医,顾名思义是做医疗,有VC、有PE、有并购。我的理解刘总的意思是目前国内医疗创新不够,但是价格又很贵。从我们来说因为我们同时做海外并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会认为国内的很多医疗的标的目前这个阶段,因为本身我是学医的,行业出身,大家都说中国的医疗整个研发积累其实是落后于国外欧美三十年,原有的医疗器械也好,这是传统上有这么一种认识。但是这个是从整个技术积累、技术的先进性来说是有这么一个说法。同时我们会发现在国内的医疗项目,它的价格反而会很多,我拿几个数据,比如上市公司主板的PE估值差不多将近60倍,我们的新三板大概是38倍。但是这38倍是没有包含最近做市的,也许是没有做过市的,是上一轮的。所以新三板的PE估值看起来低于主板其实是想象的,其实实际上你能够拿这个标的,可能估值也是跟主板差不多的,将近60倍这样的估值。

其实对于海外的很多标的来说,至少我们目前手上的很多项目,包括我们看了很多的欧美的项目,稀释后的利润一般只是10倍左右,折算成PE的话就差不多12倍左右。所以基本上12倍和38倍至少是有3倍的差距。所以一个是海外,技术上可能比我们国家领先30年,然后我们的价格比别人贵3倍。所以从这样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里面,我们其实是看到了大量的海外并购的机会。所以境内境外的格局一定会因为平衡会被打破,更多的企业、更多的投资机构可能会去关注这些海外的优质的标的。

关于移动医疗,之前几位同行都讲了,从移动医疗来说,我自己的理解,因为2014年是移动医疗元年,当时我是研究移动医疗,2015年的时候我是一个批判者,我跟小林总一样之前说了很多真话,2015年的时候发一些文章,我是非常批判中国的移动医疗,当时很多人问这个人谁。但是我觉得其实到现在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移动医疗守望者,因为我觉得我们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移动医疗这个行业去掉了很多投机的性质和成分,现在移动医疗项目能够获得投资,投资者也更加理性。我觉得其实整个的付费方的市场在逐渐形成,因为2C的付费方在形成,至少它的趋势我觉得还是值得我们去守候的。所以我觉得移动医疗应该是值得大家期待的。这个时机上我们可以做一些关注。

其实我跟很多项目方交流,他们会说你们投资人是非常坏的,大大的坏,因为2014年的时候你们投移动医疗,你们不要求盈利,不要求盈利模式,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但是到现在所有的移动医疗项目你们投资人说你告诉我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一个行业不能由VC说了算,这是绝对不对的,一个行业要健康,要平稳地发展,一定有它内在的规律,一定有它行业的规律,行业里很多的发起人、这些变革者,我觉得其实应该有他们自己的思想、理解,按照他的步骤,按照行业的规律去进行。谢谢!

张可:创丰资本是一个新生代的私募股权基金,投三个领域,我们是负责医疗领域的投资。医疗行业有三大特点:高技术、高监管、信息高度不对称,很多人把机会高监管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上。把很多的钱投到移动医疗,但是今天发现应该感觉是被我们政府忽悠的,因为实际上看到政策面没想象的放得那么厉害,现在移动医疗大家最认可的模式是刚才骆总提的,我们的观点是在于我喜欢,你有好硬件,有一个好算法,再有一个好的平台,除此之外的移动医疗创新一旦你解决不了分级诊疗的难题的话,就很难做。而且三家大的公司基本上就是做医保付费的三家,市值接近一千亿。所以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觉得反而把机会关注到产品层面。产品层面短期内影响最大的反而是刘总提到的,我关注的政策一个是两标制,一个是规范化管理,他对于产品级的影响。

对于移动医疗投资放缓之后,实际上势必把资金引向产品级,因为我自己是关注医疗器械的早期投资,所以我的排序中,我最优先级的一个是创新药,一个是创新型的医疗器械而且是耗材,这两个领域是我最优先投资的。我本人投资经验不长,但是在医疗行业待了二十年,我的感觉是说中国原来的格局下,没有人愿意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第一我做的独家模块没有太多创新的,哪怕是辅助药我可以赚很多钱,临床很好推广,可是我真要做一类新药,说实话中国公司在过去的十年几乎不具备市场洗脑能力,最好的方法原来是做3.0,所以这是造成过去很多年1.1类新药创新非常少。但往前看我觉得机会来了,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当然综合考虑创新难度以及政策影响的话,我会觉得反而器械尤其是耗材可能比创新药我个人更看好一些。时间关系不展开说太多。

主持人(刘牧龙):好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场专场就到此结束。

主持人:感谢刘总,感谢各位嘉宾。到此投中信息2016中国投资年会(深圳)第二天分会场二的全部议程现在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下次再见!